2015年以前,彭其凱是一家化工廠的老板,經常為環保和效益問題發愁;2015年,他瞄準龍蝦養殖行業,在浩口鎮建起1000多畝的龍蝦養殖基地;2018年,他將養殖技術、模式、人才共享到天門市干驛鎮,建起3000畝龍蝦養殖基地,畝盈利5000元,成為踐行龍蝦產業“走出去”戰略的能人,開啟了致富快車道。
近日,記者來到位于浩口鎮西河村五組的潛江市德來源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探訪彭其凱轉型致富以及“走出去”的艱難歷程。
“隔行如隔山,辦工廠和養殖有很大的區別,看別人養蝦都賺錢,我也跟著養蝦,剛開始走了些彎路。”說起創業歷程,彭其凱告訴記者,第一年由于基地水路不通,加上養殖技術不熟,虧了300萬元左右。得知消息后,浩口鎮政府積極行動,幫助該村挖溝渠引入田關河清水,還組織人員開展技術培訓,到田間進行指導,解決養殖難題。
終于,2017年,合作社獲純利500萬元。嘗到了成功的喜悅,彭其凱準備擴大養殖面積,但我市養殖面積幾乎飽和,大片的基地實在難以尋覓。
為了滿足市場需求,我市提出了“共享”模式,大力推動區域品牌建設,從單一輸出產品向推廣標準化養蝦模式轉變。這一消息給了彭其凱啟發,此時正好天門拋出了橄欖枝,歡迎潛江養殖戶走進該市。
彭其凱決定到天門開辟第二個基地。去年,他在天門市干驛鎮流轉了3000多畝土地,成立了天門晨云稻蝦專業合作社,并派出6名技術人員,復制龍蝦養殖模式,輸出養殖技術。
由于技術純熟,天門基地落地很快,今年就已經初見效益。“目前,天門基地每天都有1.5萬斤龍蝦運到后湖小龍蝦交易中心,逐步走上正軌。”該基地技術總負責人周新友說。
為了方便銷售,彭其凱還在小龍蝦交易中心租了兩間檔口,用來統一收購小龍蝦,銷往全國各地。
“市委書記吳祖云鼓勵市域內職業農民、合作社、養殖大戶等到外地建設蝦稻共作基地,這讓我們更有干勁了,相信通過我們的努力和領先的養蝦技術,一定能夠推動潛江龍蝦品牌和標準向市外延伸,實現潛江龍蝦區域公用品牌更大范圍、更多企業共建共享共用。”彭其凱一臉自信地說。
相信不久的將來,會有越來越多像彭其凱一樣的養蝦能人帶著“潛江模式”走向全國各地,讓“潛江龍蝦”這一國家級品牌真正實現“潛江龍蝦,世界共享”。